我是非常看好港資企業的。在過去,大部分港資企業也許是因為貿易好做和其他種種原因,對國內市場沒有重視,自己沒有做品牌,而一旦他們醒悟過來,要真正運作品牌我想他們會很快超越很多國內企業的,因為他們的生產和實力基礎比較好。試想想看:他們出口的產品多數都是輸向歐美和日本等國家,甚至是向全世界最挑剔的消費者----德國、英國和日本這些國家的消費者,他們的產品都能有那么大的市場,何況是國內消費者?所以,現在如果他們能夠真正轉型,其力量確實是有些可怕的!但是,要真正轉型做自己的品牌,如何創建品牌,在創建品牌中注意哪些問題,我想為了他們少走彎路,有些想法還是要提出來的。
一、端正做品牌的心態
心態是決定一個企業的生存和發展的。港資企業在做自有品牌時有幾點心態是要改變或者樹立的:
第一是改變貿易心態,也就是買賣心態,不能把這種做買賣的心態帶到做品牌上面去。
珠三角有7萬家港資企業基本都是以貿易為主,在我看來頂多是一家工廠,或者叫代工廠,不能算作是企業。工廠和企業的關注點是不一樣的,思維模式也不一樣,兩種心態就有很大的區別。貿易是屬于短暫性的,不是長期發展的,沒有什么戰略可言,關注的只是利潤和成本,然后就是產品質量和交貨期。至于是否滿足消費者需求和分銷商需要,那不是他們的事情,更談不上什么市場調研、產品研發、包裝設計、業務開展、分銷渠道選擇和評估、渠道管理、渠道政策的制定和終端管理等等。
改變這種心態的方法就是多從消費者的角度去考慮產品和品牌:為什么消費者要接受這樣一個產品?消費者到底想買什么樣的產品?怎么樣購買才方便?喜歡到哪里購買?愿意出多少價格購買?誰是我們的競爭對手?各自優勢在那里,劣勢有哪些?
第二就是改變不認同國內市場的心態。我見過很多港資企業的老板,每當談起國內市場時,他們都覺得國內市場不公平,把過去對大陸市場的看法帶到現在。30年過去,國內市場基本上是公平的,沒有了過去香港人思想中的“關系營銷”,也不存在政府營銷。只要你有能力,市場就是你的,市場已經進入真正的自由競爭階段。這里面看看世界500強在中國的運營和分銷就可以看得到。
第三是樹立長期發展的戰略心態和思維模式。做品牌不是一年兩年的事情,它是要做長遠的一項事業。工廠和企業的區別就在于:工廠只是管好產品質量和交貨期就行了,企業則不同,它們除了考慮企業的生存還要考慮發展,還要考慮市場,還要考慮資源的整合。所以,做品牌就要站得高、看得遠。要打持久戰,不到黃河心不死的頑強斗志和恒心。因為世界上沒有什么品牌不是經過千錘百煉才能成長起來的,沒有經過風雨洗禮的品牌只會是曇花一現。
二、鑒別好內地品牌營銷機構才進行合作
內地的品牌營銷策劃機構很多,但大概可以分為四類:一類是海歸派創立的咨詢公司,這些人的學歷都很高,對咨詢的流程、服務的理論結構都很清晰,價錢不菲。但缺點就是對企業的實際運作缺乏了解,實戰經驗少,尤其是對國內市場的了解也不一定深透。第二類是學院派,教授的理論水平都比較高,尤其是理性分析很到位,在90年代這批人在引進理論時,大受歡迎,遺憾的是隨著時間的磨練和實際運作的情況告訴我們,他們的理論還是照搬的多,不太適合實際操作。第三類是廣告派。這些人對品牌的定位和形象理論都無限鐘情,尤其是對品牌的重要性,品牌的識別系統塑造和如何建設品牌有較高認識。他們一般都認為建設品牌就是要定位,要差異化識別、要大宣傳做廣告。他們會舉例說就像港資企業王老吉一樣,王老吉就是因為一句“怕上火就喝王老吉”的簡單定位和從涼茶通過品類策劃成飲料成就的,從2002年的1個億做到2008年的100個億。定位和產品的知名度確實都很重要。但作為快速消費品成功的因素還有很多,比如是產品的廣泛分銷,沒有分銷,你就是定位再好,知名度再大,結果都是光打雷不下雨的,消費者也只能是想到產品而看不到、更買不到。最后一派就是實戰派或者叫經驗派。他們通常是一幫在外企拼搏一番后再跳到內企,經過十幾二十年企業里打滾出來的銷售與市場高層人員,他們對國內市場的了解,尤其是對行業的了解,對渠道和終端的操控,包括對消費者的了解都有一定的深度。他們做出來的方案可能會更切合實際要求,更切合經銷商和終端的運作。他們沒有那么多紙上談兵。但是,他們的缺點是缺乏自己成型的咨詢理論體系。
對于港資企業要做品牌、做國內市場,我認為要找的咨詢公司,首先是自己缺乏的,其次是能互補的,再次是對國內市場有深刻了解的,這三個條件同時具備最為合適。
很多港資企業對國外市場的運作方法比咨詢公司還要了解,他們有很多人都是在國外讀書就業或者長大的,如果你繼續找一家海歸派做咨詢,估計就是“交友不如己,交了有何用?”。找學院派咨詢,理論不能指導實戰,同樣得不到效果。找廣告派,做品牌不僅僅是做廣告,它還涉及到要運作市場。
所以,對于港資企業要運作品牌和做國內市場,如果要選擇咨詢公司合作,我本人認為,還是找一家對國內市場了解的比較深入的實戰派公司合作比較合適。他們雖然對理論體系、咨詢工具和咨詢方法的應用不一定是很內行,但至少對市場的理解不會有太大偏差,即使是找不到捷徑,但也不會走太大的彎路。因為管理不是理論而是實踐。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!
三、聘請和培養專業品牌營銷運作人才
港資企業普遍都缺少品牌和營銷運作人才。人才一般通過兩個途徑獲取,品牌命名一是直接到人才市場聘請,二就是自己培養。港資企業應該兩個途徑要同時進行。
第一在外面聘請來的人應該是職位比較高的,他們最好能帶來一種運作品牌模式和開拓國內市場模式,另外就是要有培訓培養人才的能力。
第二就是自己來培養人,自己培養的人會更適合企業應用,全部通過聘請那是不現實的。人才只有通過自己培養才不會斷層,也更能適應本企業的企業文化。在外面聘請的人才通常與公司都有一個磨合期,在磨合期如果磨合的不好會浪費資源。
我建議港資企業要成立自己的企業培訓機構,培養兩類人才:管理人才和品牌營銷人才。在未來的業務擴展中,首先遇到可能就是缺乏這兩類人才。有了人才,我想要運作品牌、運作市場應該是不會有太大困難的。
四、小心大陸文化和香港文化的融合
品牌運作涉及到企業文化問題,在兩類文化的港資企業里,很容易有彼此不適應的問題。因為大陸和香港的價值文化和觀念是有比較大區別的,比如香港人對誠信就特別重視,而對人情卻不是那么看重。相反,大陸則更看重人情而對公司的誠信卻是有所減弱。
品牌運作涉及到很多方面,他除了公司外,還涉及到經銷商、終端零售商和消費者,甚至還涉及到上游的供貨商,它是一條價值鏈,每一個環節都不能忽視。在價值鏈上,每個節點都涉及到利益,這樣的利益點就會有文化和價值觀的不同,就會產生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。作為廠家只要能慢慢了解才能磨合這些節點上的不同觀點。
文化的融合我覺得港資企業應該學習寶潔、可口可樂、沃爾瑪這樣的世界級優秀企業,他們都是采用本土化來做品牌和做企業的。事實證明,沒有本土化,國際化的道路就是一條行不通的道路。同樣,你想創建品牌和做國內市場,你的企業首先要“大陸化”,沒有“大陸化”你就不要浪費時間做國內市場和運作品牌!博銳管理在線 作者:梁勝威
在品牌經營過程中,成功品牌之所以區別于普通品牌,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——成功品牌擁有家喻戶曉的知名度,消費者能在第一時間回憶起品牌名稱。更重要的是,能夠突出品牌個性與價值,與消費者身份、品味相符。
(2022-04-15)包裝設計、飲料包裝
(2022-02-15)近日,石特策劃設計(StoneTech Branding & Design)與浙江易眾化工有限公司(Zhejiang Ezone Chemical Co., Ltd.)達成深度合作,成功為其設計并印制了全新的全英文貿易宣傳冊及系列產品Detailer/Detail Aid (DA)。這套專業物料將作為易眾化工開拓國際市場、展示企業實力與產品優勢的核心工具,助力其全球化戰略邁上新臺階。
(2025-08-19)